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18|回复: 0

庄子:学会忘记,是一种福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舒服合适的鞋子和腰带,不是让你感觉好,而是让你没感觉。

穿上好鞋感觉不到脚,系上好皮带感觉不到腰,这才是真正的舒适。

衣着如此,人心亦然。心灵的自由舒适绝不是一项关起门来灌鸡汤的事业,而是自然而然“忘”的境界。

一、关于庄子的“忘”




在庄子之前和之后,“忘”的精神状态亦常见,《论语?述而》中孔子自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这里,“不知老之将至”是忘,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忘;苏东坡赤壁泛舟淡然忘归是忘;古人在城门口的闹市能专心读书也是忘。

人们常说的忘主要是不自觉的,被动的,也是无意为之,很少像《庄子》中那样,“忘”被看做是一种主动的、自为的手段,一种思维和生存方式,一种精神境界。

庄子的“忘”在于把握心灵的净化、思维空间的廓清,追寻无差别的精神境界。

二、忘什么: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忘”在《庄子》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年”为人生的岁月,指生命的寿夭。“义”是众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指导社会生活行为的准则;而“竟”则与“境”同,“无竟”就是虚无境界,是“忘”的目的。“忘年忘义”包括对“年”、“义”两方面的超越。

庄子认为只有摆脱了对生命短暂的忧惧和伦常是非的束缚才能在虚无的境界中获得旺盛的生机和充分的精神自由。

庄子《大宗师》中说真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心忘”,有内在的“心忘”为依据,则有外在的清寂、淡漠、静穆,得融通于自然。

该篇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鱼自然生成于水,智慧的人自然生成于“道”。鱼游于江湖就能有忘记一切的自如,人游于“道”则有忘乎一切的逍遥自在,故云:“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这个寓言表述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对恶劣环境中生存方式的思考。对鱼而言,“泉涸”而处于陆,比喻已经违背自然,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而身处绝境,

此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相惜互助是杯水车薪的徒劳,于事无补,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在精神上回归于初始、素朴,回归于自然。

庄子欲以精神领域的超越应对现实中不能摆脱的困境。

三、怎样忘:心斋,自在豁达




心斋是心要守斋,要把各种复杂的意念、忧虑、恐惧、成见、欲望通通去掉。就好比打扫一般,扫净屋子里的杂物,才能容得了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

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最后达到气定神闲的雕刻境界。

故事听起来有些夸张玄妙,但其中道述的哲思却十分可行。依庄子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像鱼活在水里一样,让自己尽量做到不受物质及欲望心魔的羁绊,学会随遇而安,去感受自在豁达的心境。

有些时候,愈是渴求什么,愈得不到什么,正如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此,遇事从不强求,抛开无用的欲求焦急,对事不纠结,专注于当下,这也是“忘”的境界。

四、如何忘:坐忘,与“道”冥合




庄子借颜回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眼中“坐忘”的“忘”不是忘掉一切的回归山野和消极避世,更多的应是片刻的思考与审问,暂且忘了浮华的虚名,回到本真的澄澈,去想想于自己、于社会而言,一直孜孜不倦追寻的价值是什么。

现在,人们所有的心思常常都被外界光怪陆离的物质所吸引,却独独忽略了人本身应有的内心世界构建,这种情况造成了内与外、精神与物质、心灵与外在发展上呈现出的不平衡。

《庄子?秋水》中有段故事:庄子垂钓,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出山,庄子持竿不顾,问他们乌龟是愿意被丝绸覆盖着,珍藏在庙堂里,还是愿意在泥水中。

使者答,愿在泥水中。庄子便说,你们去吧,我要在泥水中自在。

人们常说失意时要读庄子。人们眼中的失意得意,往往都是局限于世俗框架里的,而庄子,他永远可以把你带到更高远的视界里,超然物外,游于逍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