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896|回复: 0

何怀宏的2023私人书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7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怀宏的2023私人书单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译林出版社
《我本芬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上海书店出版社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大历史 : 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上海人民出版社
《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九州出版社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商务印书馆
《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高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

d1.jpg

何怀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良心论》《底线伦理》等,主要译著有《沉思录》《正义论》(主译)等。
历史与文学中的人性


何怀宏 | 文


我2023年的读书继续围绕人性的主题,但却不急于深究人性理论和哲学,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对历史和文学的阅读。我想,要探讨“人是什么”,一个关键的要求还是真实、真实、再真实。我们的理论已经够多。但从事实和经验方面来观察人性却是不足。
历史方面包括传记,印象较深的几本自传有人文世家出身的老人杨苡的口述回忆录《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以及一个艰难的长期挣扎在下层,但却永远怀着写作的梦想的普通人杨本芬的《我本芬芳》。她们记录了自己的经历、所见到的人物,还会描写她们的心灵活动。至于一位美籍华裔的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个体意义的追寻》,则还有他的许多深入思考和耐人寻味的往事分析。他的一生发展出一个深厚的内心世界,他的著作可以说是观察人性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精品范例。

d2.jpg

了解心灵,这是我们读自传和个人回忆录的好处。但这也伴随一个不利条件,即作者写自己有意无意都会带有他自己的特定心态和观点,就有可能掩饰或粉饰,这就还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和多方验证。写别人的传记大概会客观一些,但对心理活动就要隔了一层,虽然对在世人物也可以通过访谈来尽量弥补。今年在传记方面,我还读了路易斯的自传、传记和其他几本时评著作,以及《哥德尔传》等。
我还读了李硕的新著《翦商》和旧著《孔子大历史》。对这一中国人文形成的早期历史我一直感兴趣,而他的新著依据近年考古的发现,聚焦于殷商到西周之间一个重大的变化——人殉的废除,揭示了一种民族性的改变。史书还应包括一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和社会调查,比如许烺光的《祖荫下》《耶路撒冷以东》等。

d3.jpg

我也关注当代的技术演进,读了一些最新的有关GPT发展的文献,试图探讨人工智能开始向通用智能(agi)所带来的现实挑战与未来风险,包括最近的openAI公司解雇其CEO奥特曼和很快的反转。看来人们还是更支持一往无前的技术发展。
但除了自传,历史书籍对人的心灵活动的描写却会遇到一个瓶颈。我们读史书的时候有时也会看到一些心理描写,会感叹有些历史学家怎么可能得知历史人物的心理,他们也当然有一定的权利推测甚至想象,但这时他们更像一个文学家而非史学家。当然,他们这时的有些想象其实倒有可能还在某些地方胜过文学家,因为他们是根据史实推测。
无论如何,历史著作主要还是让我们能看到历史上各色人等的“行迹”,但却不容易看到他们的“心迹”,阅读者当然也可能进行揣摩,而其揣摩则往往依阅读主体的观点和心态而理解各异。但是,我们却还可以诉诸文学,文学在展现人性上是一个绝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个广阔的海洋。虽然作家们对其所塑造的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出于作家的揣摩,即“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怎样忖度?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反省来忖度。而我们得承认一些伟大而敏感的作家常常具有那种超过一般人的、高超的同情和共感能力,他们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心理有相当细致和深入的把握。他们还注意表现典型坏境中的典型人物,描写各种类型的人在一些特殊环境和边缘处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这样就使我们常常能更集中于那些能最生动地反映人性的人物、故事和情节。阅读文学甚至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家的心灵活动和性格,追溯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乃至他们让人感觉神奇的灵感的端倪。作家观察和研究人,而我们还可研究这些作家本人,了解他们的心灵和性格。
在中国文学方面,我主要围绕着巴金读了他的《家》《憩园》等作品,包括他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文字。巴金是一位非常真诚的作家,但新时代的认知也改变了他的情感,而且,真诚也并不一定就能反映真实,更不一定就能达到真知。这尤其表现在他对家庭的认识和态度方面。
在西方文学方面,我重点围绕着十九世纪法国的两位伟大作家——巴尔扎克和雨果阅读。读雨果的《悲惨世界》,不能不感叹作者强烈的同情心,以及他对未来完善社会的愿景。但是,这种积极向善却也有浪漫甚至空想的、即不失人道但脱离人性的成分。巴尔扎克则更多的是揭示事实而非弘扬理想,他大概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位提供了人性的百科全书和社会全景的伟大作家。而且,他是更现代的,他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人性不变和变化的许多方面。我尤其关注他笔下那些努力要奋斗出头的年轻人的形象,比如拉斯蒂涅、皮安训、吕西安等人。由此读了他的《高老头》《幻灭》《驴皮记》《纽沁根银行》《禁治产》《交际花盛衰记》,以及司汤达的《红与黑》等。
人性或“人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关乎事实。但描述人性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也是巨大的困难就是,人性的描述常常归结于心性的描述。人性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和活动,但如果我们要分类和概述人性,却主要是使用心灵的概念,如“认知、情感、欲望、意志、信仰、审美”等等,这些自然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事实,但却看来是心理或心灵的事实。这或许恰恰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人性事实——我们常常首先是在与动物的区别中定义人性的,亦即人是有特殊的意识和精神的动物。人禽之别主要在心灵。即便有些基础的东西如“欲望”与“情感”与动物共享,其中的复杂动机和精细程度还是不同于动物。
我们要了解别人的心,主要还是不得不首先甚至主要从别人的行迹来观察,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别人的心。但是,这并不是要像行为主义者那样,就将心灵归结为行为。这只是一个进入途径。我们要了解别人的心性,包括尝试概括一般的人性,还是得通过自己的心性。“人”是如此奇特的一个存在,“人是什么”不仅关涉我们能看到的事实,还关涉我们从外表看不到的事实。人出生伊始,我们是看不到那潜伏在人体内的意识和精神的潜力的。但是,正是从那里,那些萌芽在和后天环境的互动中,会生长出无比丰富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花果来。而有意观察的“我”也置身其中,“我”也是人类的一员,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因为“我”的心灵状态,“我”的意识中还肯定是会有个人的偏见夹在其中。但“我”也具有一种超脱的能力。
要比较深入和概括地了解人性,我们将回避不了哲学。我们还要得到经验常识和实证科学的支持,至少不与这两者相冲突。但我目前还是想先多观察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性,暂时避开哲学的概括和综合。当然,为了达到理论和概念的把握,以后还要重返哲学,包括注意近数十年快速发展的心灵哲学。未来还要注意人的定义将不仅是人与其他碳基动物的区别,还有和“硅基生物”的区别——超级通用智能也会产生意识吗?它不仅会有智能还会有自己的“智慧”吗?它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人性的研究会是最后的研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