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756|回复: 0

经典阅读,关乎一个人最高的幸福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是书香能致远


——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


讲演 | 徐雁


整理 | 张霁雯


图像 | 刘青




01
阅读与一个人的最高幸福追求密切相关


现在的出版业,可谓前所未有的发达,书店里、网站上,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书出炉,全民阅读的热潮,也是方兴未艾,可是,目之所见,绝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或者读了都有益处。在我看来,书林学海之中,那些包含着芬芳的知识和知识的芬芳的图书,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中外名著、佳作、经典与美文,这样的好书才真正洋溢着芳香。


我们的阅读推广,实际上推广的就是这些好书与经典,相当于我们精神食粮中无公害、有机的、绿色的部分。而只有精神食粮健康了,我们的精神和心灵的世界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不妨把“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作为切入点。什么才是幸福呢?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各有各的不幸。人生也是这样,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从物质上的“吃货”成长为精神上的“吃货”,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得到满足。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调查,幸福有最高和最低两种模式。最低模式:一个人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无法主动选择所处的家庭、家乡、国家和时代,但他却在主动地生存和积极地发展,养活自己,建立家庭,培育孩子,实现了人类宝贵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而幸福的最高模式,则是梦想成真,当追求最终变为现实,幸福感自然是满满的。因为这样的幸福是通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实现对自我的提升,进而实现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社会学家认为,影响人生幸福感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健康、财富、教育和集体认同。当你拥有健康和财富,那么投资教育永远不会错。为什么大家都要追求“富”和“贵”,它们到底是什么。其实“富”就是不欠人,“贵”则是不求人,无欲则刚,那你才真正顶天立地。而当你拥有了一技之长,你就可以不欠人不求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国际阅读协会的首任会长,美国教育家威廉斯先生说:全世界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而要被“教育”,就一定要拥有“阅读的能力”。当你对读物有了理性的选择,又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你未来的幸福生活定将不再是远景。






02
阅读,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之伴


书香校园离不开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父母,也就是书香家庭的支撑。当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拥有成千上万户书香家庭的时候,书香校园建设才会有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有一种学说,将人的年龄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学龄,把幼儿园之前三年的家庭教育也列在其中;第二阶段是职龄,每个人根据自己学龄长短的不同,参加职业的年龄也不同;第三阶段是乐龄,也就是欢乐的年龄,也就是欢乐幸福安享晚年的年龄。“乐龄”的概念比标签化的“老龄”更加人性化,更反映出一种人文的关怀。


书香校园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针对学龄的阶段。唯有在学龄阶段有了和阅读有关的价值观,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才能够成为职场中的读书人和文化人。书香校园建设可以称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之伴,换一种说法,那就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书香校园建设实际上是在为打造社会型的书香阅读的基础做准备。


书香校园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孩子在成人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成才,这样三点一线的培养,步步到位,充分发展自己的职业成长空间,体现学业、职业和事业的三位一体。


知识造就的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素养,进而通过接受的文化来改良自己的性格,最后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似乎是先天的,知识则是后天习得,到底哪一点更重要?其实人生必须要从读书起,通过读书来积累知识和造就文化,文化可以改良性格,而不是改变。





d1.jpg

徐雁教授在讲演中




03
深度阅读,需要放宽你的视野


我经常拿以下这幅画举例子:





d2.jpg



这幅画的作者叫吉斯凯·尤克,著名的法籍波兰裔艺术家。尤克的父母都毕业于美术学院,从幼年开始,铅笔、书具、墨水、纸张、刷子构成了他的美好世界,不但承袭了过去的超现实主义,他的画中更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融合了宗教与科学、悖论与奇幻、自然与机器、过去与未来。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当代接班人。


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片,应该怎么来看呢?我觉得,要有两副眼镜,一副是宏观和微观的眼镜,一副是时间和空间的眼镜。


看到这张图直观的感觉是画面非常辽阔,给人一种震撼感,但同时也有不合理性。我们常规认为书籍报刊等印刷品需要远离水,但这位法国艺术家之所以虚拟作画,就一定有他的道理。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这张图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让你产生了想说话、讲道理的欲望,那是什么道理呢?噢,原来人类历史文化的场合离不开活水源头般的知识,只有源远才能流长。


前几年有一部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十分畅销,后来类似的鸡汤书出了很多,但其实这一类书并不需要你从头到尾翻阅。成人阅读与学生阅读不同在于,成人阅读应是一种泛阅读。无论是36个细节,还是106个细节,你首先应做的是寻找自己或者孩子身上跟其中某一个细节最吻合的地方,然后不吝啬地表扬;当你发现哪个细节有所欠缺,则可以通过加强提醒,使他拥有励志的目标和自信的来源。


家教类的书家长一定要先读,先浏览目录,寻找让你眼前一亮的某章某节,继而开发向前翻或者向后翻的激情。联系到这张图片也是一样的,在用过望远镜一般的宏观视角看待之后,再从微观角度出发,显微镜一样地去关注关键的细节。


在这张虚拟画作之中,实实在在亮着一盏灯,哪里需要这样一盏灯呢?在家里,雨天或者傍晚,我们不妨阅读,正所谓晴耕雨读,在工作学习业余之间打开书本给头脑充电,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让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竞争正能量。


另一幅眼镜是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有空间感,不是去钻“这是哪条河”这种问题的牛角尖,实际上河流只是比喻和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的设置。我们常说以人为本,那为什么这张图片没有出现人,出现读者呢?原来读者被数字化、被微信微博、韩剧综艺、钓鱼喝酒打麻将抢走了。座位上没有读者实则是在警示我们:拥有这么丰富的知识资源和舒适的阅读条件,我们理应珍惜。





d3.jpg

会心一笑的读者




04
“数字化阅读的隐忧”与“功能性的文盲”


数字化阅读门槛低、成本小、可移动,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根据市场调查,大学本科生的智能手机中软件发挥功能使用率的排名:一是社交软件,二是男生游戏,女生淘宝,三是看电影,四才是阅读。数字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这个世界存在矛盾与对立统一的关系,对待数字化我们既要发挥它的好处,也要尽量避免它的不足。


台湾成人阅读推广第一人高希均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纸质图书的传统阅读出发,让阅读不断成长的一种经验。


高先生在南京出生,后跟随家庭移居台湾。从职业专科学校到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博士,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说保持了半个世纪不断学习的状态: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书香传播者,那他的目标是什么呢?


高先生说,我们现在大学的本科教育欠缺通识化教育。因此,一般大学生对本科以外的知识,从科学到人文,从艺术到宗教,都几乎是“功能性的文盲”。他鼓励人们全方位地读书,打造全方位地现代,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新读书主义”:


比如:(1)不再为应付考试而读书,(2)不再为应付就业而读书,(3)只有减少了读书的“强迫性”才能增加读书“宽广度,(4)爱读书的人,一定读过不少“非专业”的当时看来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闲书”,(5)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6)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等等


在高先生看来,所谓“一流书“的基本内涵包括:(1)传播现代知识和理念,(2)富有创意并激发创意,(3)故事感人且具有启发性,(4)具有实用价值,(5)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6)记录人类杰出成就,(7)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8)提倡人间的长情与大爱。


而“一流人”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君子”,其人格特征是:(1)做人上,敦厚、谦和、有诚信,(2)做事上,专注、出色、有原则,(3)态度上,不争、不贪、不献媚,(4)品德上,有格、有节、有分寸,(5)见解上,有创意、有包容、有执著。





d4.jpg

聚精会神的读者




05
透过《围城》看一个人进步的台阶


今年是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发表70周年,这本书是教育部规定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关于围城的理解可以体现在民国时期两个老版本的封面上。





d5.jpg



第一种理解,讲的是方鸿渐和五六个女生之间的故事,相当于把它理解成一部情感类型的小说;第二种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多绘的是家庭中的场景。拥有家庭的人后悔,没有家庭的人迫切地想要拥有,这就是人生的宿命。


我们读书,尤其是成人的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疑问,所谓学问,没有疑问,你的学识从哪里来?所以产生疑问,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只有有疑问,你才可以通过白纸黑字领会作家学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智慧。


我第一次读《围城》是在大学毕业,认为这是一个男生和若干女生之间的故事。等到后来再读已经有了女儿,就觉得这是一部写家庭故事的书,等到读第三四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不完全如此,钱先生写了情感,也写了家庭,但是在我看来本质却并不在这两方面。


钱锺书先生在最后一次描写方鸿渐的时候,那样的文字,你我他都几乎不敢用,也不好意思用。他说方鸿渐睡着了,他的睡没有梦,没有感觉,是人生最原始的睡,是死的样本。为什么辛辛苦苦创作一部《围城》,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到了最后收尾,却将他呈现得灰色而没有希望。中国传统的文学多以大团圆结尾,但方鸿渐不是这样,梦醒来还有早晨,但是他再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人生希望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这就叫死的样子。


我们看看方鸿渐的求学经历。其实他的求学非常不成功,在成人的过程中他没有成长,在成长的台阶上也没有成才。方鸿渐天生很聪明,但是天才一定要既聪明又勤奋,而他恰恰并不勤奋。在大学本科四年转过哲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他的学业总是在这山看到那山高,见异思迁。到了欧洲留学,老毛病复发,从伦敦到柏林,最后到巴黎,临到最后才在法国买了一张子虚乌有的假文凭,糊弄父母与用人单位。


一个人不能有的短板,如果你有,那你所有的人品人气和人脉都会沿着短板的低沿流失。一个人也不能拥有破窗,当你拥有它,那任何东西都可以渗透进来,从物质到精神都没法交代。那张假文凭,就是他的短板和破窗,所以当他回国,走向职业岗位,就会处处碰壁;走进家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进入人生最原始的睡,就是他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失败。


从方鸿渐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钱锺书先生那一颗心。钱先生读的是清华的西洋语言系,之后到美国留学是理所应当。勤奋读书的钱锺书,在抓周时候就抓到书的钱锺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方鸿渐这样一个求学失败的悲剧。


钱锺书先生说方鸿渐是一个无用之人,这个典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学业就是他明天的职业,也是他一生的事业。给你一个支点,你可以玩转自己的人生。清华大学是方鸿渐的支点,但他没有好好把握学业这个重要的支点,所以他的职业、事业和家庭最终都全面溃败。


既然是名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都会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这就给了你重读的理由。重读的过程中要产生疑问,我们把它称为悬疑解疑式读书法,也就是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些预设问题,无论是情节发展还是结尾收场,你都可以用问题导向来带动自己的阅读,这样的话才能让自己读一本书而有所收获,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用一种结网式阅读法。我今天这样讲,其他人有别的说法,那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你可以围绕《围城》去做一些研究,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你更可以去读钱钟书的传记,看看他是如何勤奋读书。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好书读遍,你在阅读的过程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盲区和障碍,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精读一本好书,然后进行扩展阅读。比如你对钱钟书的传记感兴趣,因为其中涉及到他的太太杨绛女士,便又可以阅读她的一些经历与作品。沿着一部感兴趣的书的脉络去读更多的书,你的兴趣感和阅读能力自然都会得到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