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997|回复: 0

短片《包宝宝》揭露中国教育:面对分离焦虑,家长更需心理断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本年度奥斯卡颁奖落幕之际,最佳动画片《的宝宝》成为了备受关注和赞扬的影片。包宝宝实际上是一只包子,他看见一位空巢母亲心疼不已,于是从包子变成一个宝宝陪伴在老人身边。饱受与儿子分别之苦的母亲把包宝宝当作亲生儿子,与他一起买菜、做饭、打太极,极尽疼爱。

然而,包宝宝如人类一般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独立。而当包宝宝离家之际,母亲一气之下,一口吞下了包宝宝,想将它占为己有。突然间,母亲从梦中醒来,发现中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梦,而这时响起了离家出走的儿子的脚步声。

《包宝宝》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现代中国家庭的困境:面对与儿女分开,父母总会感到十分焦虑。这种分离教育不仅影响了父母的身心健康,有时候甚至还会影响亲子感情。而面对分离焦虑,父母比起孩子更需要心理断乳。



"吃掉"宝宝:在分离焦虑面前,父母的爱极具占有欲和控制欲

在影片的末尾,妈妈流着泪吃掉了包宝宝。这一骇人情节的背后,是导演石之予的妈妈真实说过的一句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我就能随时清楚你在哪里了。"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真实的生活,两位妈妈的爱极具占有欲,都想通过极端的方式控制孩子。

然而,这种极端的爱并不会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反而会使得孩子渐行渐远。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很强,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知道,常常美其名曰"这都是关心你,为你好"。可是这种事无巨细、压迫感十足的关心,看似充满温情,但对孩子来说,其实这如禁锢的牢笼一般,压力巨大。



而当孩子反抗父母的控制父母就会大声斥责:"你怎么不懂我的苦心?""翅膀硬了是吗?"殊不知,其实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这些所谓的爱在无形中成了孩子的枷锁,父母自身亦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最后盲目地沉浸在想象的美好中。

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一次都没有回家,在手机上拉黑父母6年。最后还是忍不住父母的控制和叨扰,在社交平台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成绩好,学历高,王猛是所有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父母的肆意操控,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他,成为他优秀的人生中无法抹去的阴影。

想让孩子学会独立,有能力掌握人生,父母就必须要放手。如果被占有欲冲昏头脑,那么结果很可能如《包宝宝》中那位母亲一般,从幻象中醒来,才发现自己更加痛苦无助。



心理断乳:适时的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包宝宝》中,妈妈对包宝宝的爱非常真实动人,而她对包宝宝的控制和依赖亦十分沉重。妈妈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来照顾关爱的宝宝,几乎要把它含在嘴里捧在手心。可是,疼爱有多深,陈执念就有多重。一旦包宝宝离开一步,妈妈这立刻阴郁着脸,而当包宝宝决定独立离开家庭,她就马上怒发冲冠。

电影里妈妈似乎才是真正的宝宝,他对包宝宝极尽依赖,半步都不肯离开连视线也不曾转移。可是宝宝需要成长,也需要独立,就算妈妈不断阻拦也无法改变分离的事实。不适应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由此我们应该思考:谁更应该心理断乳?

比起包宝宝,妈妈更需要心理断乳,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比孩子更需要心理断乳。



武志红说:"孩子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这个事实的另外一面是,父母也会不断地分离离别。很多时候,父母更害怕与孩子分开因为他们会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离开之际就是他们的幻想破灭之时,如果孩子不顺从,他们就非常愤怒,痛苦万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谈论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求学、工作,说自己不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感觉。尽管父母能理解自己复杂的心情,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断乳,那么这种不适应会慢慢的变成失落、悲伤,甚至是痛苦。

心理断乳,指的不仅是生理上和地域上的分离,更是在心理上摆脱对孩子的依赖和控制。此外,心理断乳也意味着用自己的思想关注外界,注重个人的选择,少花心思在孩子身上。

能否成功,心理断乳是对父母的考验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独立,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孩子终究会长大,终究会与父母分离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拴在身边,而是默默支持,精心呵护,把自由和选择还给孩子。



如何做到心理断乳?找到自己的兴趣和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

父母对孩子过分怜爱,生活上包办替代都会在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依赖。而且这种依赖是互相的,孩子长期被治愈,父母的庇护之下就会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能力,也会处处依赖父母。最后造成父母和孩子都难以心理断乳的尴尬状况。

心里断乳上的困难,最大的源头是父母不能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以孩子为中心。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希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盼头,所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父母就越难适应孩子的离开,难以度过独自一人的时光。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打破对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的傀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独立的选择,无论如何,一场分离在所难免。

父母的生活不应该只围绕着孩子转,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平衡时间和注意力,既要关爱孩子,也要注重自己独立的生活。慢慢的父母才能在幻想中抽离,看清生活,成功心理断乳。



渴望陪伴孩子,陪伴家人,是人之常情。而要缓解这种思念之情,无需通过控制来解决,高质量的陪伴是重点。

要明白父母养育孩子,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成长,而不是把他们永远留在身边。父母对孩子陪伴,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选择,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这比亲子间有意义的相处,要有价值多。

而且因为工作的原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本来就越来越少。与其做"无用功",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陪伴的质量。放弃对电子设备的沉迷,耐心陪伴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故事,一起聊聊天。

另外,高质量的陪伴,离不开留白。留白是指基于孩子心灵上的自由,给他们自我探索世界的机会。在孩子需要陪伴时,父母积极的回应,在孩子需要个人空间时学会放手。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至终目的,但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句话点出了直接又残酷的真相。亲情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爱到极致是放手。父母应该尽早学会心理断乳,避免用爱"吃掉"孩子。

我是小A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