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零星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邳州市新河镇袁场村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集体和群众的双增收。
“这只大螃蟹,能有多重?”“确保得六两。”近日,在袁场村水产养殖大户许连宗的螃蟹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刘兆良正在察看螃蟹的长势。自从土地规模经营后,许连宗从村里承包了80亩水产池塘,搞起螃蟹养殖。许连宗告诉记者:“一般情况节前价格最好,能卖到70多块钱一斤,一亩地大约一两千只。保守预算挣1000块钱一亩,一年就是八万块钱。”
据了解,早在前几年,袁场村还是一个土地分散、经营收益低、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穷村,面对这样的情况,初任党支部书记的刘兆良把如何富民增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刘兆良回忆:“2015年,我来到袁场村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集体收入一分没有,而且还欠了不少的外债,一家一户种着一亩多地,经济条件都很一般。”
2016年,村“两委”从公共空间治理入手,收回集体资产,创办农业公司,推进规模经营。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收回中运河滩面地300余亩,利用邳州市信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在中运河滩面土地种植黄桃,次年集体收入增加了10万元左右。村党支部在反复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继续把分散土地整合起来,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组干部分头包户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刘兆良向记者讲述:“老百姓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虽然地租是1000块钱一亩,他们觉得种地实在,我们就给村民做工作,通过党员带动,最后润城集团拿下将近800亩土地,规模种植有机水稻,收益很好,村民不但领到了土地租金,而且大家还到基地打工,每年光拔草的人工费在17万到18万元,都让我们村民挣到了。”
村民陈玉民家有5亩土地,全部进行了土地流转,在他看来,全家人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不仅轻松了,一年下来,收入却翻了倍。陈玉民高兴地说:“土地承包出去了1000块钱一亩,另外还能打工。天天干,天天结,基本上不欠钱。上街赶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收入比以前翻好几倍,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坚持“党建+村级集体经营”,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依托润城禾邦有机稻米,规模有序发展有机稻米、锦绣黄桃、常规稻麦等集体经营项目,集体经营土地1300余亩。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采取租金保底、股金分红、薪金创收“三金合一”的模式,公司、管理者、农户按4:2:4的比例进行分红。刘兆良告诉记者:“这几年,土地面积逐渐扩大,从2018年的200多亩,到2019年的700多亩,到2000年的近2000亩,我们现在总共村集体经营面积1000多亩,吸纳90户270人建档立卡户务工。”
据了解,2020年袁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12.05万元。袁场村有机水稻被国家轻工业食品检测中心认定为绿色健康食品。2020年3月17日,在村集体经营股东分红大会上,52户股东的地租加上分红共计24万元,分红最多的农户拿到了1.2万元,真正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刘兆良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扩种,让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村民可以选择到基地打工或者外出打工,一年都挣好几万。”
村集体有了收益,村庄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袁场村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现如今的袁场村道路宽敞整洁,清澈见底的小河、一排排整齐的农家院、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处处洋溢着和谐新农村的气息。村民陈玉民激动地说:“以前村庄环境各方面都不行,一共没有两条水泥路,现在环境好,有目共睹,水泥路都打通了,广场公厕都配套了,晚上到广场散步,老百姓心情舒畅。”
刘兆良欣慰地说:“村集体有了钱才能给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喜欢你什么?就喜欢你给他干实际的事,基层工作就好开展,比如说村庄环境整治,根本就不需要喇叭喊,需要10个人都能来20个人,割草、打药、修树,村民都主动过来干,到处很和谐。”
(通讯员/王慧 迟皓文 编辑/徐金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