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4830|回复: 0

孔孟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 自得其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1.jpg

一些身怀济世绝技的贤达之士,常常痛失救国振民的良

机,出于至善愿望的宏大抱负屡屡付诸东流,毕生的努力,

换取的不过是失败的痛苦。

不能实践志向和目标,又不能归入道的无为、和善、静

寂。应该说,这是孔子所屡屡经验过而孟子也步其后尘的行为。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做学问,以生命

来保全它的完善,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有战乱的国

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天下不太平,就隐去自身。政

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这也

是耻辱。”

d2.jpg

在孔子看来,面对现实环境的两难,我们的选择也应该

是双向的,但无论如何选择,都要遵守自我的道德节操。

这里,固然可以看出孔子实行道的决心,但确实也表现

了孔子学说的折衷之处。单是强调入世,宏大生命,事实上

也是空抱志向,终生不幸者居多。在此之下,儒家的退后一

步,可谓是合乎现实人生的智慧做法。

d3.jpg

这种主张,对后世的国人影响甚远。这之中,除却保

全自我修养而不流于黑暗的积极一面外,实乃也带给了中国

士大夫阶层不少的反面影响。因为,独善其身无疑是冲淡了

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使命感。或许,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最

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群体的主要原因。

虽然如此,这种主张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逐渐加强了兼善

天下的成分,这很大程度可以归之于孔孟二人的自身实践。

孔子直到高龄才放弃游说而治学。而孟子一生则可谓是

始终集独善自身与兼善天下于一体的。

d4.jpg

孟子一生从未出仕路,路过一个国家常靠国君赐奉旅

费,可说是从未得志。他四处游说,虽有过激愤之辞,却常

常也能自得其乐。

孟子一次首先提出话题,向宋勾践说道:

“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国君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

人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说:“要怎样才能自得其乐?”

孟子说:“崇尚德,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士人

穷困时,不失掉义;得意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致失

望。古代的人,得意则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意则修养个人

的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

下。”

d5.jpg

孟子发展了孔子立身处事的见解,从这段对话是可以明

白看出的。对孟子而言不存在隐与不隐的问题,他之始终自

得其乐,在于对自我人格修养的自信。

无疑,在孟子看来,穷困、得意是变化的。但既然自我

的仁义品德存在,那么,变化与否对君子都是一样。君子不

受时势左右,受左右的不过是君子仁德对社会的推及而已。

孟子就是由此,才说自己能自得其乐,亦是由此而发在

游说诸侯之时,始终保持着至高的人格尊严。

相对于道家的清静无为,就其对社会人生的适用而言。

应该说,儒家的这种生活态度还是适用于现代人的。只要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自我高尚的人格,那么,无论得志

与否都可以获得生活的圆满。

对于现代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自暴自弃。一经挫折,

便对一切都丧失信心,抛弃理想志向,进而忘记自我的发

愤。在孟子看来,这叫自我抛弃。自我抛弃是没有希望的。

孟子的告诫,对现代人也是适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