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会说话 发表于 2020-6-2 10:51

成忠臣谈中国画中的迁得妙想、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概念

成忠臣国画作品迁得妙想是中国古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之一。这一词汇出自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论中,“迁想”就是指艺术家要充分发挥审美想象能力,并把自己的情思迁入或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从而使艺术家达到种主客体完全高度契合交融的神妙境界,只有进入这个境界,才能创作出高妙的作品,“迁想”是“妙得”的必要条件,“妙得”是“迁想”的结果。顾恺之之后,刘勰提出“神与物游”,荆浩提出“删拔大要,凝想形物”,司空图的“思与境谐”等等,都非常重视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实质上是“千想妙得”的进一步阐述。“千想妙得”说近似西方近代美学所提出的“审美移情说”。二者都强调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要介入审美对象,并与对象融合为一体。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既唯物又辨证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一致的。 成忠臣国画作品胸有成竹是中国古代美学经验的概括之一,也是造型艺术常用的美学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苏轼提出的,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反复考虑和推敲,要形成审美意象的整体性。二是在胸中孕育出成熟的整体的审美意象之后,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不可今天画一笔,明天补一点拼拼凑凑,支离破碎,缺乏真题美感。三是“胸中之竹”、“意中之竹”不同于自然形体的真实之竹,而是主观化和情感化了的“艺术之竹”、“形象之竹”。 成忠臣国画作品根据这一原理,造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深思熟虑,进入“物我化一”的忘我境界,全面构思,整体设计,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成忠臣国画作品“意在笔先”出自唐代艺术评论家张彦远评画专集《历代明画记》。“意”即立意构思。“意在笔先”,是指画家在下笔作画时,必须首先对审美对象进行精细观察,深思熟虑,理解其规律,掌握精神本质,使“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形成主客观高度同归的审美意象,然后一气呵成,自然而然地画成“笔下之竹”,张彦远认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得意传神。否则,意落笔后,或者意笔同步,边观察边下笔,画画停停,支支节节,难免零星散乱,生气索然。当时,尚形似尚技法遗风犹存,“意在笔先”对于匡正时弊、范导新风,推动艺术发展无疑起了积极作用。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各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造型艺术家们不可不继承这一正确的美学理论。应牢记:“意在笔先者胜,意在笔后者败。” 成忠臣国画作品文章来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成忠臣著《美术现状散评》一书。

鎏摙琞釩 发表于 2020-6-3 06:42

这个必须点赞

邳州半夏 发表于 2020-6-3 16:36

先赞后看,已成习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忠臣谈中国画中的迁得妙想、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概念